戴长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

2022年4月24日

港澳赤兔

戴长征,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近期,拟设立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引起了学界广泛反响和热烈讨论,这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01 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国别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受到重视的,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后,更是得到很大发展,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成立起来,大量优秀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问题研究形成了规模化、体系化和建制化的研究集群,拥有美国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并出版有与其名称相对应的学术刊物,招收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此外,一些重要综合性大学,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在内,也设立有国际问题研究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例如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美国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等。国内的一些重要智库,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也都以区域和国别为对象划分研究领域,内设有相关研究机构。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实力快速上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力和塑造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力整体走强,大大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关系,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也日趋严峻复杂,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就国际体系而言,当前的世界由近两百个国家组成,这些国家从国土面积到人口规模,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国家实力和政府能力都各有不同。上述国家之间围绕国家利益的实现,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随着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更加密切频繁,利益的交织和争夺愈加深入剧烈。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中国需要与所有地区和国家建立起联系,发展合作关系。而要推动这些联系的建立和关系的发展,毫无疑问,第一步就是要深化对于这些联系与关系对象国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认识和了解绝不能是局部的、片面的、零碎的、浅表的、短暂的和静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深入的、持久的和动态的。从要认知和了解的内容来看,由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实行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各不相同,因此,世界的整体图景类似于由性质各异的板块镶嵌起来的拼图。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高度把握其总体格局和整体趋势,而且要对处在这一总体格局中的每个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都做出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知识。从要认知和了解的过程来看,由于其他各个地区和国家处在一直变化着的世界之中,其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着,与中国的关系也在不停演变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些地区和国家以及他们与外部的关系,包括其与中国关系的变化发展。以这样的眼光和方法所得到的关于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认识和知识,必然就是一种历史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和知识。

因此,区域国别学说到底,就是要运用历史的系统的辩证思维,对区域国别内部问题及其外部联系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的和理论化的认识和知识。然而,当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和要求。就观察到的情形而言,相当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学术水平不高,它们或者缺乏理论的深度,或者缺乏适当的研究方法,或者缺乏科学的研究设计。与其他成熟学科的研究相比,这些问题就更加凸显了。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或者满足于对区域国别的一般情况介绍,或者罗列区域国别内部发生的事实和现象,缺乏有理论深度的分析与解释,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和本质认知,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首先,和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不同,区域国别学欠缺学界普遍认可的概念体系和分析范式。这是由其学科交叉复合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次,区域国别学的指涉对象在不同研究者眼中有着巨大差异。区域国别问题可以包罗万象,也可以相对聚焦,这是由区域国别本身的巨大差异性决定的。再次,从事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的知识群体构成各不相同,从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研究的研究者都可以进入该研究领域,从不同局部、不同侧面对区域国别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以上三个方面原因使得当下的区域国别研究既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同时又处于方向不明、边界不清、价值不彰的困惑之中。概括地说,这是一种碎片的繁荣或者繁荣的碎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或许正是将区域国别研究从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原因所在,即通过学科化和体制化的努力,克服区域国别研究“碎片的繁荣”局面,明确其方向、厘清其边界、彰显其价值。

02 欧美国家区域国别研究的一般状况分析

世界范围内,区域国别的研究已经历相当长时期,并且形成了稳定的传统,在欧美国家尤其如此。重要的欧美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一般都设有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并进行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例如对亚洲和中国的研究,形成了所谓“亚洲研究”“东南亚研究”“东亚研究”“中亚研究”“中国研究”或“中国学”等研究领域。

但是,就研究重点和研究进路而言,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和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又有相当大的区别。欧洲国家近现代的强大是通过两个途径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即内部的工业化和外部的殖民化。所谓外部的殖民化,就是与工业化同时甚至更早,通过航海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欧洲具备了发现海外并征服海外的能力,舰炮所到的地方都成为了其殖民地,或在他们看来必然成为其殖民地。与迅速强大起来的欧洲国家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和国家在当时都是落后的。在欧洲列强眼中,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上都是不能与其匹敌的,只需要征服占领这些地区和国家并进行殖民统治就好了。基于征服和占领以及其后统治的需要,欧洲开始了对被征服和被统治地区和国家的研究。可见,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最早是为殖民统治和殖民政策服务的。由于其他地区及国家的弱小,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一开始甚至不屑于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对这些地区和国家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兴奋点在于,如何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族群差异和空间地理上解释论证欧洲的强大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弱小。欧洲区域国别研究的这一特质在很大程度上被继承延续下来——当然,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也随着形势演变和政治需要有了很大的变化。

与欧洲不同,美国作为稍晚崛起的近现代国家,在国际上不但面对着落后地区和国家,还要面对比他更为强大的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与其展开竞争和争夺。因此,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一方面吸收借鉴了欧洲的经验和传统,另一方面则更重视从战略上、宏观上、政治经济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对其他地区和国家展开研究。事实上,随着美国的逐渐强大,美国遇到的竞争对手一直在递变,这也驱动了美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并使其深深打上了自身烙印。例如,从在美国实现其对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的超越过程中对英国和法国的研究、在二次大战中对德国和日本的研究以及在冷战时期对苏联的研究中都可以发现,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是紧紧围绕其国家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扩张的需要展开的,特别是出于对了解和认识其斗争和争夺对手的需要来展开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美国也面对着比他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与更早强大起来的欧洲国家不同的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欧洲列强所采取的殖民争夺、殖民统治和殖民政策遭到强烈反抗再难继续,美国转而更大程度上实行对其他落后地区和国家的政治支配和经济控制策略。从支配和控制的需要出发,美国必须从更为关键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现实权力格局出发,关注这些国家的整体动向和可能变化,从战略层面对这些地区和国家展开研究。可见,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主要是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国际权势斗争和争夺的需要,二是对弱小国家支配和控制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03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

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在此基础上要建设的区域国别学,在性质、任务和目标上与欧美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有着根本区别,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或区域国别学必然是满足中国需要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也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一是要满足统筹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要满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中国的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开拓和稳定国际这个大局,中国就必须尽可能同世界上所有地区和国家建立联系,发展合作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稳定了同周边国家关系,使之成为稳固的战略依托,全面深化了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运筹大国关系,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未来,进一步促进中国国家安全局面持续向好,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和平国际环境。无论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还是和平国际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对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中国的区域国别学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也就是说,中国的区域国别学要以中国为中心,为中国发展对外联系与合作服务,为中国走向世界服务,为中国的安全与发展服务。同时,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强化区域国别学的责任和功能。

因为上述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能力的发挥,还需要在全世界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需要同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寻求发展的地区和国家携手并肩、共同努力。这就要求中国的区域国别学要研究我们的合作伙伴,研究我们的竞争对手,研究我们要争取的朋友。而这样一种研究,不能是浅尝辄止的、浮于表面的、不达本质的和碎片歪曲的研究,而应是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和有针对性的研究。

综上可见,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是有着远大目标和彰显人类价值的区域国别学,是围绕中国安全与发展需要,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需要,围绕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需要的区域国别学,是和平导向、合作导向和发展导向的区域国别学。这也从根本上将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与欧美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区别开来。

具体到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的建设而言,针对既往国内区域国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做出努力,加以改进。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建设是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托,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导向。就其内部来说,要形成区域国别学特有的、稳定的和系统的概念体系、理论分析范式和知识范畴,形成学术共同体共同认可的研究方向与范围、共享的术语谱系和话语体系、共同体认的研究内容、共同遵守的研究规范,以及共同认可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就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要充分发挥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吸收借鉴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传统和经验,吸收其有益的知识内涵和分析方法,形成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外国语言是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基础和重要技能,必须将其融入到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之中,使其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区域国别学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实践价值,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要强化区域国别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赴研究对象国家、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是促进区域国别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优势,需要大力推动。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国别学的体制化。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全面的规划和布局、稳定的和充分的人财物的投入,而这些都需要制度化体制化的保障。体制化意味着制度化、正规化和规范化,这对于区域国别学这样的“新兴”学科尤其重要。就全国而言,需要开展学科基础、师资储备的调查,设计好学科准入的条件、发展规划,做好二级学科分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就准备建设区域国别学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而言,需要从全局上考察自身现有条件和基础、能够支持区域国别学建设的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源情况、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等,以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比较优势。

三是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国别学的机制化。所谓学科的机制化就是,要形成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建设的势能和动能。要强化国家需要和战略目标导向,彰显区域国别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激活高校院所和学术界能量,创造引领势能,形成引领机制。要推动形成有效的区域国别学学术评价和评估标准,激发建设单位和研究者的潜能,强化学科学术标准的驱动作用,形成驱动机制。要强化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自觉,要在学术共同体中营造优良学风、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术批评和监督、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激发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综上所述,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既有其可能性也有其必要性。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必将助力中国对于外部世界的更深了解和更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必将助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联系与合作,必将助力中国走出去和对外开放事业,必将助力中国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让我们共同迎接有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春天的到来。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国政学人”,2022年4月24日

关键词 戴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