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2015年7月20日

当前的全球化形势正在变化之中,而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参与度一直在拓展和深入。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中国的海外投资正在大规模增长,“中国投资人”成了各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但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更好的参与全球化?

  2015年7月12日,中国与港澳赤兔(CCG)在北京举办了“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首次探讨全球化与全球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在变化 


  中国与港澳赤兔主席龙永图表示,现在中国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实际是过去双赢战略的升级版本,是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思想基础。表面上,全球贸易体制被空前的削弱,全球化处于倒退的状态,而多种贸易协定、区域贸易等却蓬勃发展,但从长远看,如果区域贸易是开放而包容的协定,可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谈到,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则有了新常态。国家间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但同时,去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则在不断发酵。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的改革、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常态。

  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提及,在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要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文化创新和慈善、智库等等这些领域。中国崛起之前,世界上缺了20%人的脑力和创造力。而现在,中国经济的崛起、政治的崛起,也开始带动在其他的领域的创新和崛起,从文化、慈善、智库等方面逐渐影响世界,和世界融入在一起。

  原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在发言中表示,全球化尽管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大势不可逆转。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推动全球化的具体行动。但“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警惕封闭的观念。中国应重视外来的威胁,但不宜过分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地估计。夸大外部威胁容易促成封闭的倾向,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外因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谈到,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进行制度设计跟建设要警惕经济民族主义。中国全球化对国际崛起有其潜力,但最终能否把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结果,还得取决于国内制度的建设,任何一个制度的设计都要根据本国国情来进行。

把脉全球化路径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铺设着一条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路径。

  谈及“走出去”的经验和注意问题,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表示,在美国投资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学会与美国工会和平共处,善于营造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中车公司副总裁余卫平认为,企业成功走出去需要把好五个关:一是标准关,二是文化关,三是社会责任关,四是品牌关或信誉关,五是环保关。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走出去的国家行动。中国已宣布为丝路基金注资400亿美元用于即将启动的“一带一路”项目,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能否以最大程度锁定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和产品的流动方向,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在国际货币一揽子替换权问题上,美金与日元相对还是比较强势,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及非洲战略是否能够成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本国银行起主导作用,而以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远高于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的银行需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上发挥重要作用。” 光大控股首席执行官陈爽、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俊峰、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CCG 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等人表达了以上观点。

智库将发挥更大作用 


  “为什么今天中国应当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因为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时期,必须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 中国与港澳赤兔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论坛上表示。

  他以全球化议题为例,指出了亟待智库加以研究的突出问题:“例如,新形势下全球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今天,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益处非常明显,但也带来了诸如关税水平不一致等现实问题。如何扬长避短,使其为企业营造更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这就急需智库贡献智慧,提出方案。”(记者:孙琦子)

文章选自经济观察网,201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