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生:加大教育改革,大力吸引海外年轻学者

2014年5月27日

    2013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高层次欧美同学会会员及留学人员代表,在聆听了上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后,相聚在欧美同学会会馆第四会议室,参加了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协办的一场专题建言献策座谈会,大家在会上从各自的留学经历与回国创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现实等诸多领域,坦率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建议,希望发挥建言献策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推动中国留学事业、海归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来自海内外的知名留学人员代表纷纷发言,对欧美同学会及目前中国留学人员的政策、方针和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下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副院长黄亚生的发言实录:

    以后再讲海归的时候,可能要问一下他是回归中国还是回归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向是相当一部分海归辞去了在中国的工作而回到美国,他们大多90年代回来的海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是他们缺乏法律上的保护和政治上的安全。这个现象应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去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讲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经济肯定是需要转型。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70%靠投资和劳动力的推动,有30%是靠生产力的推动。而这30%里有差不多60%是我国工业化的结果。

    加大对学术人才的引进

    讲到千人政策,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第一、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大多是企业界的创业人才,学术界的相当少一些。另外,学术界回来的人才,是那些已经在海外取得成功的人才。用投资领域的专业术语来讲,可能千人计划是PE,而不是VC,不是早期的投资,只是晚期的投资,这样的筛选本身成本是非常高的。

    我国的人才引进过多的倾向于企业和商业人才,我认为还是要重视学术界人才的吸引。我是MIT(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现在从事广告业。MIT最近的研究显示,将MIT的教授和校友创办的公司都加起来的话,它的销售额在2010年是相当于世界第11大经济体韩国的GDP。而斯坦福以同样的研究方式的话,得出的结论斯坦福的教授和校友创办的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世界的第十大经济体。如果把大学搞好的话,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可能远远超过纯粹吸引10000个的企业人士。

    从长远发展来讲,我国的人才政策是不是应该考虑更多的面向年轻的海外人才?首先他的发展空间更大。在科技领域,科学家一般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时最有才干。而之后会因为年龄或者因为各种应酬,他的创新意识会大大衰退。

    我建议在今后的人才引进中,可以适当选择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年轻学者。就像创业公司一样,很多会有很多案例可能是失败的,但是有几家成功的话,就很可能为中国拿诺贝尔奖。如果将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排斥在引进计划之外的话,他们在海外取得成绩后,结婚生子,很难回来。

    加大教育改革

    讲到人才政策,我们需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如果国内有能够充分有学术的自由,教授可以有选择研究课题的自由,自然会有许多海外学者选择回国。体制的改革本身就是人才吸引,这个作用比千人计划要大很多。

    我跟国内学校交流时发现,中国高校要进行课程改革特别难,大学生要换专业也特别难,欧美同学会可以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做一些呼吁。人才的是很宏观,涉及很多领域,有些表面上跟海外人才吸引没有关系,而它对人才引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专家观点